相互制寿险的尝试:从“相互保”到“相互宝”,相互保险仍待发展。
1)原“相互保”全体成员平均分摊当期保障金和管理费,逆选择的发生概率或远高于传统重疾险。经测算,仅36-39 周岁和47-59 周岁两个年龄段投保人的分摊保费小于个人应缴保费。
2)从产品形态来看,并不符合信美相互对“会员产品”的定义,因此并非相互保险产品。
3)作用:作为保险公司对互助保险计划的首次尝试,原“相互保”引发了社会对相互保险的关注,推动了保险的传播和普及,也验证了各类消费者对保障型产品最真实的需求。
4)升级为“相互宝”后,该产品转为互联网互助计划,设置了188 元的分摊上限并降低了管理费(8%),蚂蚁金服大概率需要承担兜底责任,实际上让利于参与者。但参与者的购买力有限,且传统保障型产品持续升级,即使以互联网为入口的相互保险真正得以开始发展,也将更多作为传统产品的补充。
目录
1 我国相互制寿险的尝试:从“相互保”到“相互宝”,相互保险仍待发展
1.1 平均分摊保障金和管理费,“相互保”逆选择或高于传统重疾
1.2 “相互保”并非相互保险, 但推动了我国相互保险的发展
1.3 “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
2 相互保险公司:前期优势更突出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
2.1 股东、投保人、会员“三位一体”,不以营利为目的
2.2 缴费方式决定利润来源,相互保险产品的利源并非传统“三差”
3 全球相互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3.1 人身险发展初期,保险市场混乱,相互保险优势凸显
3.1.1 美国:投保人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矛盾激化,直接推动保险市场的“相互化”
3.1.2 日本:二战后金融业重组,效仿美国开启“相互化”
3.2 保险需求转换、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相互保险发展遇瓶颈
3.2.1 美国:投保人保险需求多元化,关注点从保障和储蓄转为保障和投资,但相互保险公司筹资 困难,年金险发展受资本金桎梏。
3.2.2 日本:金融相互化推动设立新寿险公司,相互保险融资渠道有限,在兼并收购、开拓业务中 财务压力较大。
3.3 金融危机刺激下,保险市场呈现“再相互化”
4 中国相互保险现状
4.1 起步晚,市场规模有限,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4.2 政策放开,相互保险迎机遇
4.3 我国相互保险的首次尝试:阳光农业,费用率更低的农险公司
5 保障型产品发力,头部险企业务价值凸显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