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
中保协: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2018.大中城市)摘要版
研究报告
1424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18-08-23
|
(一)指数要点
1.1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处于基础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3.0,与2017年(60.6)相比虽有所提升,但整体发展处于基础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2 居民重视并高度关注自身健康,但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有认知无规划、有规划无行动等知行不一的情况仍较突出。
本次调研,健康维度得分整体高于保障维度得分。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健康的重视度与关注度较高,体现为受调研群体的健康充足度处于相对较理想的水平(77.6);但保障维度得分较低(51.6),有认知无规划、有规划无行动等知行不一的情况仍较突出。
国民对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意识以及对商业健康保险保障的认知方面虽有所增强(保障认知度58.3),但落实到商业健康保险的规划配置与具体实践方面表现不足(保障规划度55.9,保障充足度仅47.7)。除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保险保障方面的教育外,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应增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之间的纽带联系,通过创新产品设计、丰富产品供给,切实满足老百姓对自身或家庭所面临健康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保障需求,促进其通过配置商业健康保险加强个人、家庭对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
1.3 年龄微指数: 60后群体健康资讯来源较传统,关注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70后群体已进入家庭稳定阶段,健康保障认知较理性,关注自身及家庭的健康风险保障的覆盖能力与水平; 80、90后群体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更具前瞻性,并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健康资讯与产品服务60后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日常亲朋好友交流和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获取健康资讯,受投保年龄增长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所发挥的保险保障的经济杠杆作用下降或虽已配置商业健康保险但服务体验不足等因素影响,这部分群体的保障意愿较低(保障规划度33.7)。此外,该群体较关注健康医疗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商业保险公司应重点加强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70后群体已进入家庭稳定阶段,大部分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该群体对家人的健康与保障关注度相对更高、对健康与保障的认知也更为理性与科学,更倾向于通过专业人士获取健康资讯,并具有较好的健康生活管理与规划水平(健康规划度75.2)。对这部分群体,商业保险公司应重点考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对群体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健康风险的覆盖能力与保障水平。
80后、90后的健康认知(68.1,66.0)与保障认知(61.7, 61.2)情况更佳,该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移动互联等创新专业媒介获取更新更专业的健康资讯,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更具前瞻性,未来一年内配置商业健康保险保障以及尝试新的健康服务项目的意愿和兴趣也较强(63.5,60.8)。针对年轻群体,商业保险公司可推出适配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渠道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与创新服务,通过新兴媒体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
1.4 企业微指数:外商/港澳台企业得分最高,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得分均较高,而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人员得分最低,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健康和保障水平仍是难点。
外商/港澳台企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得分最高(67.5),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得分均较高(65.7,65.9),个体工商户(61.0)和无单位人员(56.9)得分最低,这也符合项目组预期。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有一定比例的劳动力处于非正规化的就业状态,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健康和保障水平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在着重提升劳动市场正规化水平的同时,也要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向这一部分人群有所倾斜。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
|
|
|
|
|